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的光路系統與信號處理流程是其實現高精度金屬元素檢測的核心,其完整流程可分為光路傳導、原子吸收、光譜分離與信號轉換四大環節。
光路傳導階段,光源系統采用空心陰極燈,發射出與待測元素對應的特征波長光束(如鉛元素發射283.3nm特征光)。光束經反射鏡折射后進入原子化器,此過程中光路通過準直鏡調整為平行光,確保能量集中傳輸。
原子吸收階段,樣品在原子化器中被轉化為基態原子蒸氣。當特征光束穿過原子蒸氣時,基態原子選擇性吸收特定波長光,導致光強衰減。例如,銅元素檢測中,基態銅原子會吸收324.8nm特征光,使透射光強降低。
光譜分離階段,衰減后的光束進入切爾尼-特納型單色器,通過1800條/mm高精度光柵進行衍射分光。單色器僅允許待測元素特征波長通過(帶寬可調至0.1nm),有效排除其他波長光干擾,確保檢測特異性。
信號轉換階段,光電倍增管將透射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其增益可達10?-10?倍,可捕捉微弱光強變化。電信號經模數轉換后輸入計算機,系統依據朗伯-比爾定律(A=KCL)計算吸光度值,其中A為吸光度,K為摩爾吸光系數,C為樣品濃度,L為光程。通過標準曲線法或標準加入法,最終得出樣品中金屬元素含量。
該系統通過光柵分光實現高選擇性,結合光電倍增管提升檢測靈敏度(火焰法檢測限達0.004μg/L),可精準測定地質樣品中40余種元素,廣泛應用于環境監測、食品檢測及冶金分析等領域。